close

2014-01-28 18.53.00  

這幾天在社團裡熱烈地討論著關於[粥]的好與不好。我只是默默的看著,並沒有參與其中。

畢竟,滿一歲的小爺子,泥粥早已是吃到快膩了,也沒有見他有社團中出現的疑慮。

 

我是個很實事求是的人,對於腦袋出現的疑問,首先就是先讓自己稍稍退回到中立的地方去收集各方的說法。

之所以說是稍稍退回,是因為其實我知道自己的心裡其實肯定已經有一個自己想要選擇的答案,而我只是強迫自己去檢驗,或者說去尋求支持自己論點的聲音。

很多人未嘗不是這樣?其實有很多的事與非是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這個資訊爆炸的世代裡找到很多自己想要聽到看到的答案。

 

好啦,回歸正題。這個粥事件的導火線來自於這篇文章:

"粥,適合我們的孩子嗎?"

節錄:原因是,粥採用大量的水熬煮,因此含水量高,若一次吃得太多、太急,容易引起胃酸,甚至導致胃食道逆流,讓腸胃產生不適。

 

於此,必須先知道的是。上述筆者所說的粥,是指那種用了很多水熬煮,煮到幾乎看不見米粒的濃湯型的粥。

這種粥大約需要煮到5倍以上的水才有辨法煮成,所以說來的確會比起後期吃三倍、四倍粥打成泥的食物泥來說水份較多。

不過我認為,如果把含水量高來訂粥的罪,那他還真是有點無辜(笑)。因為其實很多寶寶吃的食物泥,也是水份非常多的耶。

很多媽媽在熱食物泥的時候一定會發現泥變得稠了,然後就會再加進一些水份調整濃稠度。

至於我們家小爺吃的泥粥,在我的比例說來,其實水份是比我以前弄純食物泥給他吃的時候還要少。

 

泥粥的做法是這樣的:

將蛋白質(蛋、肉、豆類)與蔬菜以大約1:1的比例大鍋煮熟,當中我會加入比例約0.5的澱粉類(如地瓜、南瓜等)

一方面增加甜度,其二是幫助消化、另一方面則是補足粥類質量較少的問題。

然後將1份的綜合泥(內含蛋白質和菜葉類)加上1份的粥攪拌在一起就是我們家小爺子吃的泥粥。

 

什麼叫補足粥類質量較少的問題呢?

首先先來思考一下,當我們是做大鍋煮的食物泥的時候,採用的是生重的比例下去製做的。

1份的生米、1份的蛋白質、1份的蔬菜

然後加上三倍或四倍的水下去煮熟、打泥。

 

我們必須思考到當中的一點:蛋白質和蔬菜基本上是不會吸水的,甚至大部份的蛋白質和菜類都是在煮後會釋於出水份的。

而這當中的水份,絕大部份都是被米吸收變成X倍粥。

100克或100ML的米加上三倍的水下去煮粥,結果會煮出400ML的粥。等於是比生重多出了4倍的體積。

所以煮出的食物分開來看是這樣的:1份的蛋白質:1份蔬菜:4份粥

 

因此,當粥被從中分離開來的時候,事實上我們使用的比例應該是要用上述的比例來混合才會是平常我們做泥時的正確比例。

但問題是,以這樣的比例做出來的泥粥 很、難、吃 !在消化上也會比較吃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在綜合泥裡加入半份的澱粉的原因。

因為我們想要增添一些口感來幫助孩子訓練咀嚼所以我們從食物泥改成泥粥。但寶寶畢竟還是幼嫩的,一碗泥裡放了三分之二的粥,想想總也覺得有點太辛苦了吧!

所以我在綜合泥中加入半份澱粉一起製作,那麼我的粥也就只要放原來的一半就可以了。這樣出來的粥會比較好吃、比較好消化。(而且水份也沒有很多哦!)

 

那麼到這裡,我腦子裡浮現的疑問是:

1.如果水份是造成胃酸分泌過多的原因的話,那麼水份也很多的食物泥不就也會有同樣的狀況發生嗎?

2.許多說法總是教人喝粥養胃,為什麼他們卻說了完全不同的論點呢?究竟吃粥是好還是不好?會有這樣的雙面說法,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3.文章中所摘錄的二段話我覺得不是非常妥當,有種以偏概全,容易造成讀者的誤會。

 

為了解惑,我一樣從估狗大神那裡去找了些文章來讀。(每次都只有這種時候才會乖乖找資料,不然其他時間都被連續劇或小說拉走了~)

http://big5.sznews.com/eating/content/2011-12/21/content_6325953.htm這篇文章所說:

 

"身體虛弱、消化不良、進食困難者,粥的確可以起到調理補養作用"

"粥為半流質食物,不易停滯體內,胃酸等消化液如果沒有完全得到食物的中和,就會對空腹的胃黏膜產生不良刺激。而粥的水分又比較多,口腔和胃腸等分泌的消化液會被稀釋,使其消化功能減弱,增加了胃的負擔。另外,長其過度喝粥,胃得不到鍛煉而產生惰性,造成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胃壁易損傷。"

(os:這麼說的話,那一直吃食物泥胃不就也得不到鍛鍊囉?)

 

接著我再找到了下面這篇文章:胃潰瘍的人到底該不該多吃粥?

吃粥當然會可以填補脾胃津液,吃多了也是對於中焦大有益處。不吃藥,認真吃好粥的話,當然也可以慢慢填補胃黏膜的洞。不過這補的再快,有可能你只要再惡搞 一次,還是心情搞到自己很緊張又過勞不食,就又被胃酸燒一個洞。"

(os:所以那些常常覺得吃粥胃就不舒服或胃食道逆流的人,應該是要先搞好自己的心情和生活作息而不是把罪賴在可憐的粥上吧?)

 

當了媽,開始接觸社團後,其實我發現現在有許多媽媽把自己搞得快要腦神經衰弱,尤其是在百歲的社團裡,媽媽要受的考驗和煎熬還真不少。

一下要煩惱孩子到底要哭到何年何月,一下要害怕小孩睡覺會不會窒息,一下又要煩惱副食品的做法、種類、屬性和比例brabra......(天啊!要不要這麼複雜啊!)

爽媽不是這麼好當的,當親密媽在那裡羨慕百歲媽可以優哉地安排小孩子的作息或讓小孩乖乖睡覺的時候,其實百歲媽們可能正在LINE裡面大苦吐水和煩惱,不然就是焦急地到處尋求卡關的解答。不知道是否因為這樣,總覺得百歲媽媽在這樣的焦躁下,胃腸出問題的人似乎還頗多的?

 

最後,好像中醫都喜歡翻出一些古人講的話(但有些古人根本不是中醫師而只是文人而已啊!),所以我又找到了這篇:粥分南北各有千秋----漫話中醫糜粥療法

"粥,被古人譽為「神仙粥」。蘇東坡食粥後寫下的「身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詩句,堪稱讚美粥食的千古絕唱。不僅如此,粥還具有調節胃口,補充水分,宜食宜療的特點。《普濟方》說:「米雖一物,造粥多般……飲膳可代藥之半。」而「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情意長」的詩句,則更加精闢地概括了粥食修身、養性的功效。辨證論治的創始人張機(仲景)不但被後人尊爲醫聖,而且堪稱糜粥療法的先驅。所著《傷寒雜病論》,巧用糜粥保護胃氣,助藥治病的例子在字裏行間屢見不鮮:"

 

至此,浮現出來了二個重點:

一、許多人吃了粥卻反而覺得腸胃不適,那麼要思考其原因,可能的原因有:1.本身體質弱,或是生活形態不正常,腸胃功能本身就已經不好。2.吃的東西不是粥,而是湯飯。

二、粥的確有其優缺點,但絕對不是單純原因造成。一個人適不適合吃粥,需考量其體質、病因、配料及烹煮方式等等諸多因素。

 

另外,我見有人提倡說若可以的話,讓孩子吃食物泥吃到三歲再改變其飲食方式。

對此,我同樣向估狗大神求證了一些相關的文章。

由於我親愛的媽友團們中有職能治療師,在某次的聊天中曾經提及到:咀嚼這件事,雖然正常的孩子可以不經由練習或學習而自然的達到。不過,若是對於某些有發展遲緩問題的孩子,一直給予食物泥而沒有讓其有咀嚼機會的話,那麼很可能會出現一些發展問題。

於是,針對這個面向去搜集資料,卻意外的發現咀嚼發展不良的孩子竟比我預期中的還要多。而也有許多的醫師表示,孩子的發展有一個最適合的時間點,如果錯過了時間點,那麼要回頭去學習的話會遭遇到一些問題。咀嚼當然也是發展的一項目。

 

在此,也提供這樣的訊息給大家參考。當然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所需要的照顧方式和發展的速度都不相同。我們家小爺子的吃飯方式和成長的軌道,不見的其他人就能適用。

養孩子,就像是在做一個長久的實驗(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實驗!)。許多的東西都需要經過記錄和觀察才能得到一個實驗結果的,究竟什麼樣的東西、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最合自己的孩子,只有靠養育他的人用心去理解才是最棒的。我們所說的種種,只是給大家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絕對。

 

而在養和教孩子的這條路上,一定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該選擇哪一個和願意相信哪一個,也同樣沒有絕對。我覺得這種事情並沒有什麼好去爭辯的,人一向都只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而我們找得到100個贊成的理由,別人也同樣可以找出100反對的理由。不是嗎?

當媽的我們,只需要用我們自己的智慧,去判斷和相信自己所面對的種種。僅此而已。

 

arrow
arrow

    ૐ手滑娘娘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