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外匯存底?

 

外匯存底(Foreign reserve)又稱外匯準備金,依法是由中央銀行保管,也因此「存底」二字,讓許多人反而誤解,指台灣經濟剩下多少錢可用。

簡單來說,外匯指的是外國的貨幣(現金、存款、支票、本票、匯票等)與可以兌換成貨幣的有價證券(公債、國庫券、股票、公司債等),不能直接在國內使用。國人取得外匯透過銀行結匯後可換成新台幣,央行收到的外匯就能累積為外匯存底。

另外,新台幣不在國際間流通,所以國人旅遊或企業的原物料進口都要使用外匯,外匯存底就是要支應這些需求。更重要的是,央行會保留一定額度的外匯存底,主要用於緊急時,可穩定和控制匯率,因應平時國內的外匯需求。

為了從事國際間的交易,國與國之間都必須保有外匯。外匯存底是國際支付工具的通貨,其貿易順差愈多者,該國所持有的外匯存底愈多,使國際收支產生更多盈餘。

外匯存底由4大成份比重而來

外匯存底每月七日由中央銀行對外發布最新數據,是台灣對外輸出所賺得的,為所有國民持有。其中包括:政府所持有的黃金、政府所持有的可兌換外幣、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金,以及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產淨額。

而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匯存底,是以收存的「郵政儲金轉存款及銀行業轉存款」買入,買入外匯時就要付新台幣。若支付救經濟而動用外匯存底,等於是央行「再次」支出新台弊,恐造成央行負債大於資產,產生相當可怕的通貨膨脹。

央行同樣要支付利息。譬如發行國庫券、可轉讓定期存單與儲蓄券等,再加上收存幾千億的郵政存簿儲金和銀行轉存款,所孳生出來的鉅大利息,也都依賴外匯存底所得的利息來支應,助於達成穩定的金融政策目標。

一般人對外匯存底的誤解,它中文裡的「存底」2個字是起因,看 起來幾近為「剩下」、「庫存」,就以為「那就拿出來用啊」。實際 上,它的英文Foreign reserve,直譯為「國際儲備」,用作為國際 支付工具的外國通貨,是正常國家從事國際間交易所必須的,而貿易 順差越多的國家,該國央行所持有的外匯存底就會越多,使得國際收 支產生巨幅盈餘。

截至2月底達2941.87億美元的台灣外匯存底,實際上是台灣對外輸 出所賺來的,是屬於全體國民所共有,其成份比重有1.政府持有的黃 金、2.政府所持有的可兌換外幣、3.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金, 與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產淨額。

國人對外輸出所賺得的外匯並不能直接在國內使用,因為國內的支 付是使用新臺幣。想動用外匯的人,必須先準備好等值的新臺幣,然 後依照結匯手續來動用,政府機關也不例外。

央行對於國家外匯存底的保管和運用,是站在「外匯資產與新臺幣 負債必須平衡」的觀念和實際操作上,因為央行每買進1美元,就要 付出新台幣等值的匯率,央行買進美元愈多,也同時增加了愈多的新 台幣負債。數十年來,央行在海外操作外匯存底得宜,近年繳庫盈餘 佔中央政府歲入的比率達10至13%之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ૐ手滑娘娘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